13年专注耐磨陶瓷耐磨陶瓷管道生产厂家
全国咨询热线:13906435336
耐磨陶瓷衬板

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

时间: 2024-01-26 00:29:36 作者: 雷竞技入口

  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________。

  (1)形成原因: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_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2)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意义: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动动脑有的人觉得:“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是往复循环的,能量自然也应该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如果有错误,请指出原因。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或硝化细菌等的____________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播,主要靠________________,传递形式为________。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和________。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________的。

  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当作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变式训练1(2010?广东理综,26)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紧密关联。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ECO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ECO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1.从图中能够准确的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2.二者均开始于________,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3.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________与________等过程。

  5.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能量以物质形式存在和流动,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重要保证。

  探究示例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变式训练2(2011?苏州联考)图1是某ECO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生物)间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_______。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

  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能力也不同,需要的时间也有差异,通常要温暖、湿润的条件。

  探究示例3(2011?泰州联考)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ECO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5)如果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模拟原ECO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组和D组的实验,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根据预测结果在右图中绘出相应的曲线。

  1.(2011?徐州摸底)从ECO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

  5.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7.(2009?重庆卷,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9.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10.现提供桂花和月季的落叶若干,同种且大小和生理状态相同的蚯蚓若干。以蚯蚓的日排粪便量为实验因变量,来探究温度与蚯蚓分解落叶速率的关系。完成下列实验:

  (1)取同样大小的玻璃缸标记为A、B、C,并控制A、B、C的温度分别为5℃、15℃、25℃。

  (2)取________的落叶足量,再加入数量相等的蚯蚓,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____________;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三、1.物质能量能量食物链(网)动力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动动脑不对。这句话很难从字面上挑出错误,实际上采用了“汉字(词)”的通用方法,偷换了概念,“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中的“物质”是指含有化学能的有机物质(如糖类、脂质、蛋白质),而“物质是往复循环的”中的“物质”则是指基本元素(如C、H、O、N、P),二者本质含义根本不同。

  探究示例1C[第一步是要确定这四种成分,1箭头指向2、3、4能确定1是生产者,因为生物群落总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由于生产者联系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所以确定4为无机环境。然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的人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3为分解者。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1和4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1、2、3之间是以有机碳的形式传递的。1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变式训练1(1)光合呼吸(2)A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3)稳定性CO2(4)光反应葡萄糖

  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放出CO2,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2)ECO中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时,该生态系统正处于稳定状态;而当碳的吸收量大于释放量时,处于生长期;当碳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时,则处于衰退期。(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的释放量大大超出碳的吸收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气中不能被吸收的大量CO2能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

  探究示例2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为分解者;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包括分解者(D)。]

  思路导引①各字母、标号所代表的意义。②图示中的食物链组成包括什么?并排出食物链、营养级。③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④区别①、⑧能量的转化类型。

  变式训练2(1)分解者、生产者食物链(网)(2)2、3、4、5物质和能量(3)2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

  解析(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消费者最终都被分解者分解,因此C属于生产者,A、D属于消费者,B属于分解者。(2)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3、4、5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A、C、D为B提供物质和能量。(3)图1表示的食物链为CDA,C产生60 mol氧气,则产生的葡萄糖为10 mol,因此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10×20%=2 mol葡萄糖的能量。A以D为食,A如果发生瘟疫,A的数量将减少,则D的数量先增加,当D增加到少数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导致D的数量又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①为兔的同化量,②为狼的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表示的能量储存于兔的粪便中,而粪便主要是草未被兔消化的残渣,故③为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④表示的能量存在于兔的遗体中,故④为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探究示例3(1)单一变量等量性(2)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土壤微生物(作用)的有无落叶的腐烂程度土壤温度、含水量、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合理即可)(4)腐烂程度小于A组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为遵循生物实验设计的等量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应最好能够降低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如土壤温度、湿度、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在绘制曲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其中纵坐标为未腐烂的落叶量;②两曲线的起点相同,注意纵坐标初始值不为0;③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两曲线均呈下降趋势,且D组下降速度较C组快;④随时间延长,微生物的数量增多,故两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慢到快。

  1.A[人体内碳元素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

  2.B[f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的人。该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传给分解者和消费者。]

  (1)C的存在形式:C在生物群落内(生物体内及生物之间传递时)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有CO2、碳酸盐等。

  (3)与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ABD[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③过程表示呼吸作用,A表示分解者,中耕松土对过程③有促进作用。]

  4.A[碳循环过程中,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吸收CO2进行的光合作用,这一过程消耗水;另外,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的过程也产生水。]

  5.C[图乙中的A代表生产者,B代表分解者,C代表消费者,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ECO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和C因捕食关系可建立食物链,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图甲中A代表组织液,B代表淋巴,C代表血浆,D代表细胞内液,图甲中O2浓度最高的是C(血浆)。]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C确定C为广大购买的人,剩下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广大购买的人。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

  7.ACD[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该包括各h产生的CO2总量和未利用部分的总和,所以A是错误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所以B是正确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流向分解者的k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所以C是错误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D是错误的。]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能量在ECO内是单向流动的,在逐级流动中递减。因此,ECO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太阳光能),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持续下去。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见下表)。

  8.B[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往返循环,能量流动是动力,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大量CO2进入大气造成的,大气层中的CO2等温室气体有一种特殊作用,它们能够使太阳通过短波辐射到达地球,而地球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却无法透过温室气体层,此现状被称为“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温度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特征。

  9.A[由题图可知,a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依次类推b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大于c。由此可推知,分解落叶的能力abc。]

  解析题干已精确指出的蚯蚓日排粪便量为实验因变量,目的是“探究温度与蚯蚓分解落叶速率的关系”,即其自变量为温度。按照对照原则及单一变量原则,不难完成本题。

  11.D[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不能够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12.(1)线)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4)载体动力(5)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控化学燃料燃烧,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等,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③为动、植物的有氧呼吸作用产生CO2的过程。该过程主要是在细胞的线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3)过程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均为腐生。分解者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4)ECO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一起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后者以前者为动力。

  (5)要减轻温室效应,就要减少CO2的释放或增加CO2的利用,使大气中CO2浓度维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其措施是多方面的。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90643533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0533-5559778

二维码
线